十大元帅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其中彭、林、刘、贺、徐擅长指挥战役作战,长期独自带领战役军团作战,在各个时期贡献了许多精彩战役,战功彪炳,而另外五位朱、陈、罗、聂、叶则是可以被分为另一类,他们军政双优,能够独自负责一个战略区,几乎没有作为战役的直接指挥者,但是却是坐镇后方,运筹帷幄,十大元帅排名最末的叶剑英则更为特殊,他长期负责统战工作,而且他的成就也更多的偏向于政治方面,最后竟也被授予元帅这一最高的军衔。那么叶剑英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到底如何,为何最后也被授予元帅军衔?如果单纯的将元帅军衔的授予标准简单的看作是不是擅长指挥战役作战,认为只有独立指挥一支军队驰骋疆场,横扫千军才有资格被评为元帅,这其实混淆了帅与将的概念。那么1955年我国授予元帅军衔的标准是怎样的呢?195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二章第九条的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这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二是领导战役军团作战,有以上两方面之一的经历并且立下卓越功勋的人才有资格被评为元帅,很明显叶并不是属于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的这一类,那么他就是一定是属于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这一类。而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比领导战役军团作战其实难度更大,这就相当于搭台唱戏,元帅指挥将军,元帅搭台要拉队伍,创建一支思想坚定、万众一心、训练有素、作战勇猛的军队,而纵观人民军队的历史,我军几乎是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最后竟然发展为几百万大军,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了。那么叶剑英在创建和人民武装力量这一方面到底做出了什么卓越的贡献呢?时间回到1927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陷入分裂,八七会议之后,共产党人开始在各地举行武装起义,尤其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此时的叶剑英在做什么呢?此时叶剑英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而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基本上都是第二方面军下属的部队: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这其中第11军和第20军都来自于第二方面军,第二方面军下辖第4、第11、第20三个军,而恰恰是叶剑英担任参谋长的第4军并没有参加南昌起义,他也不是南昌起义的指挥班子成员,如果说南昌起义他有啥贡献的话那就是在起义前将张发奎准备以上庐山开会为名将贺龙、叶挺扣留的消息透露给了叶、贺二人,从而保证了南昌起义的顺利进行。但这也只是相当于情报工作,南昌起义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的开始,叶剑英也不是领导者,也没有直接参与其中,反而是朱、贺二人因此在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这一方面积累了资历。而叶剑英真正的在创建军队上的贡献则是要等到南昌起义之后。在南昌起义之前,其实还有一支共产党控制的武装力量准备参加南昌起义,这便是中央军事学校武汉分校的师生,这个学校组建于1926年底,号称“第二黄埔”,是黄埔军校四个分校中办的最好的一所,陈毅担任该校中共地下党委书记,徐向前还在军校担任过军事教官,只是在南昌起义前被调走了,别看只是个分校,其实有男女学生4000多人,而且都受过正规军政训练,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在汪精卫日益反共的情况下,武汉分校的共产党员先后撤走,党的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但是反动派对这所学校还是不放心,随时准备将他解散。在当时国民党开始清党的情况下,党的力量遭受沉重打击,如果能够保存住这一样支受过正规军政训练的军队那可是相当于为未来的百万大军保存了一批火种,而此时还隐藏在敌军营垒的叶剑英主动的承担起了这个任务。他先是劝说张发奎将武汉分校改编为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将这支部队改头换面,表面上看他已经是国民党军队的编制,实际上是由共产党掌握,但是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下,在革命前景悲观惨淡的形势下,学员们的思想动荡,惴惴不安。南昌起义之后张发奎也下令要对第二方面军“清党”,陈毅和一批已经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只能迅速转移,许多学员害怕遭到屠杀也纷纷离队。为了保住这支武装,叶剑英主动要求自己去担任教导团团长,经过他的努力,学员们浮躁的人心逐渐稳定下来,此时教导团只剩下2000多人,叶剑英又为教导团争取了枪支弹药加强了教导团的武装。为了进一步缩小教导团的目标,避免引起反动派的关注,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又改名为第四军教导团,纳入了第四军的编制,叶剑英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一直牢牢的掌控着这支军队,并使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后来教导团随第四军南下广东,毫无意外,这支部队成为了广州起义的主要力量,而此时距离南昌起义已经过去快五个月了,此时南昌起义的部队早就在2个月前全军覆没。参加广州起义的部队几乎全部都是叶剑英一手带出来的。包括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以及工人赤卫队,第四军教导团自然不必说,而第四军警卫团也是叶剑英费尽心机掌握的部队,在广州起义爆发前,叶剑英利用担任广州城防司令的机会,将大量共产党员安插进了第四军警卫团,并且还招募三百多曾经参加了省港大罢工的工人扩充了警卫团,连团长都由共产党员担任,就这样第四军警卫团也成了由共产党控制的武装力量。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时30分,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由叶挺担任总指挥,叶剑英担任副总指挥,但实际上参加起义的正规武装力量,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都是由叶剑英一手带起来的,他才是广州起义的最大“股东”。后来的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其实也参加了这次起义,但是他只是担任了工人赤卫队的军事教官,与叶剑英当时的职位有着云泥之别。然而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部队也没有外部力量增援,仅仅2天之后广州起义就失败了,那么广州起义失败时候,由叶剑英辛辛苦苦带起来的起义部队去哪了呢?参加起义的队伍大部分转移到了花县,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到达了海陆丰地区,与澎湃领导的红二师会合,起义的另一部分部队到达了韶关附近,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最后上了井冈山,还有一部分人到了广西,后来参加了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最后组建红七军。值得一提的是,徐向前也随着广州起义部队余部撤退到了花县,参与了红四师的组建工作,先后担任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到了1928年在反动派的打击下,第四师损失惨重,被迫分散突围,而师长徐向前也辗转到了鄂豫皖,开启了他的传奇生涯。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叶剑英又去哪了呢?他先是被派到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之后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红军总参谋长,此后先后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瑞金卫戍司令,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委,建宁警备区司令、闽赣军区司令、福建军区司令,参加了长征并担任军委纵队副司令、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务。可见在红军时期叶并没有担任过野战部队指挥员,而是坐镇中枢担任参谋长或者地方部队司令,这一点和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经历很像,也说明了指挥战役军团作战并非是其所长。抗战时期,他一度离开军队协助周恩来开展统战工作,更是远离了前线,后来又回到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从此他长期从事参谋、统战一类的工作,一直到抗战结束后他还担任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负责与国民党、美国方面的谈判停战工作。可别小看统战工作,统战其实是战略层面的军事行动,成功的统战曾一度改变了中共的命运,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统战的成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死,比战场一线厮杀影响更大更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统战工作都是由中共党内二号人物周恩来亲自负责,身临谈判一线与各方势力谈判,而叶剑英则长期作为周恩来的副手参加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又长期独当一面,先后担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等职务。1954年叶剑英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所以叶剑英是党政军民学全方位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方面的他的成就也主要是体现在谋略以及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这一方面,如果没有他苦心孤诣的为党保存了武装力量,就不会有后来的广州起义,更别提他在长征中给教员送情报的这一重大贡献了,这也让教员感念终生,始终对他保持着高度的信任。叶剑英的特长并不在指挥战役军团作战上,他的作用其实更像是陈平、张良一类的任务,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